熊逸·佛学50讲(ixinzhi)

书:pan.baidu.com/s/1fJBrhrA9R2vswAS_4de6Cg?pwd=uind

  1. 课程定位
    • 《熊逸·佛学50讲》,正知正见,不谈宗教信仰的真理,只有事实和思辨性的知识。
  2. 课程形式
    • 《熊逸·佛学50讲》为50讲“音频+图文”内容,每天0点更新,同时老师还将结合学员需求,进行不定期更新。
  3. 学习建议
    • 如果已经订阅《熊逸书院》,不建议再次购买《熊逸·佛学50讲》,除非对《熊逸书院》的佛学专题漫谈式的讲法感到有点吃力,但对佛学又有很大的兴趣,想换一种方式再学一遍。
  4. 佛学的理解
    • 佛教不是一种宗教情怀,而是一种可以实践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对佛学前因后果的了解,既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最重要的佛教义理,又能够摆脱几千年围绕佛教所产生的重重迷雾和教派之争。
  5. “四大”的解释
    • 所谓“四大”,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分别是地、水、火、风。可以把“地”理解为“土”,把“风”理解为“气”。四大共有四种作用,分别是持、摄、熟、长;有四种性质,分别是坚、湿、煖(nuǎn)、动。
  6. “四大”之外的概念
    • 在“四大”之外,还存在两种基本元素,分别是“空”和“识”,和“四大”一起合称“六大”。这里的“空”,并不是“缘起性空”的“空”,而是指“空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都需要在空间里进行。“识”就是“意识”,人有人的意识,动物有动物的意识,意识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7. “无我”的概念
    • 你所以为的你自己,其实不过是一堆基本元素在因果齿轮上不由自主地各自运动罢了。这个道理,就是“四法印”的第二项:诸法无我。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人作为“六大”的聚合并不存在,而是说“六大”的聚合体并不存在某个主宰。
  8. “蕴”的解释
    • 聚合体在佛学概念里叫作“蕴”。“蕴”分为五种,分别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一切物质形式,其他四蕴是一切精神现象。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全都受制于因果律,不能自主,所以在性质上都是“空”。
  9. 《金刚经》的理解
    • 画像、雕刻都是渎神行为。但人的天性喜欢形象,要具体的东西来跪拜。如来是佛陀的名号,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意思是摆脱了因果律的束缚,不在六道轮回之中。
  10. “极微”与“刹那”
    • 极微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7个极微构成一个微尘,微尘是眼睛(不是肉眼,而是天眼、轮转王眼、菩萨眼)能看到的最小物质单位。刹那是最小的时间单体。
  11. 佛学文献的分类
    • 佛教文献中,佛陀的教诲称为经,清规戒律称为律,学术论文称为论。三大分类合称“三藏”。若同时通晓经、律、论,就被称为“三藏法师”,如玄奘。
  12. 学佛的追求
    • 学佛是对自由(自主)、自在(独立)的追求。

这些原文段落或观点摘要展示了《熊逸·佛学50讲》中关于佛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辨性知识。如需更多原文内容,建议直接购买或订阅该课程进行收听和学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