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pan.baidu.com/s/1v9U-Jv99pMYDHYegEVfMGw?pwd=jhr0
-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
-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理性在面对某些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即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提出的,但理性却无法回答它们。
- “借助于这些原理(指人类理性在经验进程中验证过的基本原理),它(指理性)步步高升而达更遥远的条件。但由于它发现,以这种方式它的工作必将永远停留在未完成状态,因为这些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 康德在这里描述了理性如何借助经验验证过的原理来探索更遥远的条件,但发现这些问题永远无法解决,从而陷入困境。
- “这种在一切科学繁盛的中心发生并恰好针对着这些科学的无所谓态度——这些科学的知识——当它们能够被拥有,人们就无论如何也不会对之有丝毫的放弃,毕竟是一种值得注意和深思的现象。”
- 这句话指出了在科学繁盛的中心,人们对待某些科学的态度变得无所谓,但这种现象仍然值得注意和深思。
- “想要对这样一些研究故意装作无所谓的态度是徒劳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对于人类的本性来说不可能是无所谓的。”
- 康德强调,对于某些研究的对象,人类本性上是无法对其持无所谓态度的。
- “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某些书或体系的批判,而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的。”
- 这句话明确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对象和范围,即一般理性能力,以及可以独立于经验而追求的知识。
- “我对纯粹理性的批判所要做的工作可以规定如下:首先,去分析纯粹理性的一切先天要素,并揭示其起源。”
- 康德在这里概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工作,即分析纯粹理性的一切先天要素,并揭示其起源。
- “我们的理性在构成其一切概念时所使用的那些原理,既然必须是从经验中借来的,那么这些原理的运用范围就只能限制在经验所及的对象之内。”
- 这句话强调了理性在构成概念时所依赖的原理必须来源于经验,并且这些原理的运用范围也仅限于经验所及的对象。
- “理性除了经验性的使用外,还有一种纯粹的使用,它仅仅关心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质料。”
- 康德在这里区分了理性的经验性使用和纯粹使用,并指出纯粹使用只关心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质料。
- “纯粹理性的批判最终将导致科学的形而上学之建立,但这种形而上学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而上学,它将完全抛弃旧形而上学的思辨理性。”
- 这句话揭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标,即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将抛弃旧形而上学的思辨理性。
-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感性,进而进展到知性,最后终止于理性,没有理性,我们决不能认识任何事物。”
- 康德在这里强调了感性、知性和理性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理性是认识的最终阶段。
- “理性在经验中为自己寻求规则,但经验本身决不会给予理性以任何规则。”
- 这句话指出了理性在经验中寻求规则的过程,但强调经验本身并不会给予理性任何规则。
- “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规定理性的界限,并指出理性在其界限内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 这句话明确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即规定理性的界限,并指出理性在其界限内能够和不能够做的事情。
- “理性只有在批判中才能成为它自身的主人,否则它就会受到它自身所制定的规律的束缚。”
- 康德在这里强调了批判对于理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批判,理性才能成为它自身的主人。
- “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使理性摆脱一切幻相,从而能够真正地认识自身和世界。”
- 这句话揭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即使理性摆脱一切幻相,从而能够真正地认识自身和世界。
这些原文引用涵盖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类理性、纯粹理性批判、感性、知性、理性以及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核心观点和理念。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观点,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