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pan.baidu.com/s/1jiAk0CTLwMbllsnYjgbJMw?pwd=v4cm
- 透视基本原理:
- 透视现象是物体距离观察者远近不同,在视觉上形成“近大远小”的效果,且越远越小,最后消失于一点。
- 透视图常用术语:
- 画面:透视图所在的假想的透明画面。
- 基面:物体所在的水平面。
- 视点:观察点。
- 基线:基面与画面的交线。
- 视平面:过视点的水平面。
- 视距: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 视高:视点到基面的距离。
- 视线:视点与物体任意点的连线。
- 灭点:透视图中平行线的交点(消失点)。
- 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的交线。
- 视角:从视点分别作与物体最左和最右两侧的点的视线,其夹角即视角。
- 心点:过视点向画面作垂线所得的交点。
- 透视投影的规律:
- 等量的几何要素:近大远小,与画面重合时大小不变。
- 不平行于画面的平行线组的透视交于灭点。
- 水平线的灭点落在视平线上。
- 透视图分类:
- 根据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以及观察者与物体的角度不同,透视图可分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 原理:根据消失点的不同位置,能观察到的面也不同。当消失点在物体外侧时,可看到2个面;在物体上方时能看到3个面;在物体内侧时只能看到一个面;如果物体正面是空的,则看到的是物体的内部结构。
- 特点:画面简洁明了,易于掌握,适合表现小物体或透视变化不大的场景。
-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 原理: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定角度,而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
- 特点:画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建筑物的正侧两面,容易表现出体积感。
- 三点透视:
- 原理: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俯瞰图或仰视图。第三个消失点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的主视线一致。
- 特点:能够表现更加复杂的三维空间关系,适合表现大型建筑物或具有强烈透视效果的场景。
- 透视作图步骤:
- 确定视点、视距、视高和视平线。
- 根据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轮廓。
- 根据透视原理,绘制物体的透视线并确定灭点。
- 连接灭点和物体的轮廓线,形成完整的透视图。
- 透视现象中的近大远小原则:
- 在透视图中,距离视点近的物体或部分会显得较大,而距离视点远的则会显得较小。
- 透视现象中的近宽远窄原则:
- 在透视图中,距离视点近的物体边缘或线条会显得较宽,而距离视点远的则会显得较窄。
- 透视现象中的近实远虚原则:
- 在透视图中,距离视点近的物体会显得更加清晰、实在,而距离视点远的则会显得更加模糊、虚幻。
- 视平线的作用:
- 视平线在透视图中起到确定物体高度和位置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画面分割的重要参考线。
- 灭点在透视图中的作用:
- 灭点是透视图中平行线的交点,它决定了透视图中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
- 透视图的压缩与拉伸:
- 在透视图中,由于透视原理的影响,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发生一定的压缩或拉伸变形。这种变形是透视效果的重要表现之一。
- 透视图的视角选择:
- 视角的选择对于透视图的视觉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视角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感和物体形象。
- 透视图的视距选择:
- 视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透视图中物体的透视变形程度和画面的整体效果。因此,在选择视距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调整。
- 透视图的视高选择:
- 视高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透视图中物体的位置和高度感。因此,在选择视高时需要根据画面的构图和表现需求进行确定。
- 透视图的练习与掌握:
- 掌握透视画法需要多加练习和实践。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描绘物体在透视中的变化,可以逐渐提高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些原文或知识点涵盖了透视画法的基本原理、常用术语、分类、作图步骤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为初学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入门指导。